台灣地理這學期給我的收穫
就是讓我獨立思考,獨立寫作
企圖瞭解台灣多一些
老師上課的方式讓很多人覺得是一堂廢課
可是卻帶來許多新觀點、新思維
打破記憶309鄉鎮的藩籬
更貼近台灣的現代面貌與危機,我感到一針見血...

我的報告已經結束
評論組給我的建議有很多
包括題目「從璢公圳的今昔看台北的變遷」
台北什麼樣的改變?
我想就是都市面貌的改變吧!

動機是看到以前師大的圳道,垂柳茵茵
小橋隨著流水蜿蜒師大的夢
民國六十五年是關鍵的一年
蔣公銅像豎立,而校園的水景也少了一塊
七十五年新圖書館正式埋葬了璢公圳與師大生活的聯繫

我納悶為何問台北人璢公圳在哪
他們總是回答在台大那邊
雖然新生南路立了碑
但不代表僅只那一處為璢公圳的渠道
整個東區大體都曾是璢公圳灌溉過的土地

許多渠道的掩埋換取繁華的街道
台北人與土地、河川的關係也越趨僵硬
在原有渠道上開闢筆直的街道
在街道上還有橫跨街道的高架橋
以及逼不得已建在分隔島上的捷運系統
台北,在都市化的過程中
只是一味不停的在土地上畫線
空間上的美感還剩什麼?
親水的場域不應該只是防洪系統所畫出的畸零地
在一味的加法之中
為何沒有人提議減法
我覺得韓國首爾這一點作的比台北好
他們將古代貫穿市中心的河道上的高架橋拆了
恢復河道的清澈與親水性
台北的立院諸公,統獨藍綠切合民生嗎?

在都市腳步越來越快的同時,
我們是不是應該佇足思考台北未來的發展空間
在看過璢公圳今昔的變遷之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i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