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講述戲曲發展,批評多重於本色當行
然則何謂本色?又何謂當行?
各家論述各有千秋,亦各有所偏重,
余未能明辨,致言之浮泛,為學當慎思之
不可不求甚解,查考而後記之如下,以此自警:

嚴羽滄浪詩話有言: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
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漢魏尚矣,不假悟也。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
另: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有語忌,有語病,語病易除,語忌難除。
語病古人亦有之,惟語忌則不可有,須是本色,須是當行。

後世評家,概據此而抒當行本色之議
依作品、作家、搬演與觀眾等不同角度立論之
形塑不同之美學批評。
明朝中葉,論者多尚本色語,賈仲名、徐文長等各有論述
洎晚明,法詞兼采,遂融本色于辭采之中
《曲品》《曲律》各有見地,
以為佳作本色即是當行...

綜上所述,大可分判本色當行。
竊以為本色即文學體裁初興,
情動於中形於言之本來面目,故老嫗亦能解之,情一也;
當行以戲曲觀之,可謂以本色語搬演之,
末旦淨丑皆能得其分而粉墨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i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